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436节(2 / 4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“但是我要提醒同学们的是,通过体育和劳育进行官能训练,要尊重个人的兴趣、需要、能力和经验,因人而异地选择方式和时长,不可因主客的缘故逞强妄行,以致自身有劳损伤毁之虞。
  “体育和劳育对于人们官能的训练,是为使人们获得适应社会的实效人格,但它们同时给人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,因为体育和劳育本身便蕴含着美育的啊。譬如,你在八百米竞赛中跑了第一,明明应该感到筋疲力尽,为何身体和精神都觉得愉快?再如你花了很大功夫编好一个竹篮,编得不大漂亮自己还腰酸背疼,为什么也能感到满意愉快?我们在场多数人是艺术生,应当知道何为美感吧?上述两例中人们获得的愉快体验,算不算是美感体验呢?……
  “实际上,多体验不同的运动和劳动形式,多训练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官感,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、行动力、反应力,使我们达致‘心灵与手巧’的玄妙境界,增强对环境的感受力和适应性,于是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,体验到有益于生理的身体变化,意即我们产生了愉悦之感,那么我们有根据地认为,这种事和这种物便是美的,否则便是不美的。
  “那么何谓美感呢?美感就是使你获得积极生理体验的感受,而‘积极’二字,对于‘美感’的获得至关重要。如此,似赌博、□□、吸鸦片等消极快感,即令生理上有暂时的愉快体验,也不可以称之为‘美感事物’。如此,我们确定体育和劳育中蕴含着美育,厘清了官能训练创造美感体验的原理。接下来,我们如何界定并发现世上的美感呢?又如何进行捕捉美感的官能训练呢?
  “要解答这样一个基本问题,我们不妨从古代教育开始探源。中国人对美感的需求自古有之,譬如孔夫子要求弟子习学的君子六艺,包括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我们从六艺中皆可见孔夫子的官能训练趋向,以及官能训练所能收益的美感体验。
  “孔夫子要求弟子学习周礼,何为‘礼’?‘礼’模仿的是自然界外在的秩序,即天道所生的自然秩序,天然有规整谐和、至善至真之美;‘乐’模仿的是自然界的内在秩序,可参见庄子人籁、地籁、天籁之谈,人籁是人工丝竹管弦之音,地籁是风过众窍之吹声,天籁乃是风雨流水、山林鸟兽之声,和谐如斯的自然和人造之声焉能不美?
  “至于六艺中的‘射’艺,至今犹是锻炼与谋生的结合,本质也算是体育和劳育的结合,自然也是获得高级审美的方式;六艺中的‘御’在今天等同于驾车,便也相当于是一种劳动,无论是驾驴车、牛车、马车、洋车、火车,或者驾独轮、两轮、三轮、四轮,或者是驾军车、军机、军舰,当驾驶者的技艺臻至化境便是艺术,可以提供生活化的审美趣味;‘书’既指今人尚在赏鉴的书法之美,也指中国先人造字的‘六书’,六书中蕴含的智慧亦是高尚审美趣味;数便包括算筹、天文、历史、地理……
  “若说孔圣人教化弟子依循大道,在体育、劳育、智育、德育中天然融合美育,孔圣人传递给子弟的美感体验,来自自然、运动、劳动、文化、技能中。那么,现世普通人的美感体验是否以同样的方式获得呢?
  “一个农民走进一片荒芜的戈壁滩,发现这里不能耕种、不能养殖、不能打猎、不能居住,还在戈壁滩上被毒蛇咬了一口,农民便痛恨世上竟有如此一无所用的不毛之地,自然不可能觉得这片戈壁滩美;一个地质学家进入这片戈壁滩勘探,在崚嶒险峻的山崖土石中,发现一种稀缺的优质矿藏,他看着这处荒凉的戈壁滩和荒漠上灰突突的天,都觉得美得无与伦比;一个历史学家也走进这片不毛之地,在脑中检索曾经发生于此的战争,确定此处是一处古战场,立刻豪情万丈、登高赋诗,觉得这荒凉的戈壁滩真美极了……
  “听过这两个典型的例子以后,我们再来重提上面谈及的问题:我们如何界定世上的美感?如何进行美感的官能训练呢?我姑且在此作一个简单论断:美感体验的本质便是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积极联觉,一个联觉丰富的人可由一感而接六感,由一端而想百端,见到常人习以为常、不觉其美的事物,却能通过联觉和想象获得丰富的审美和乐趣。这种审美和乐趣不独属文学艺术生,它是所有人都应拥有的权利和能力,它对于提高生命的宽度和质量,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。
  “而主要在后天获得的联觉和想象,就是教育在我们头脑中为事物赋予的意义。我们的父母师长甚至是自己,将知识、技能、道德、人格,通过系统的教育、培训、感化等方式传递给我们的漫长过程,就是进行美感的官能训练的过程。我们借运动来训练体魄,借劳动来获得技能,借美术来优化视觉,借音乐来安抚心灵,借国语、算术、地理、历史、生物、科学等课程,将我们的感官、头脑与环境中有意义的知识联接。如此种种,我们获得美感体验的对象和途径就会越来越多,我们就能在生活和学习的实践中,驾轻就熟地进入充满审美元素的瑰丽境界,审美能力越高就越能超越环境和认知的局限。
  “……
  (演讲未完,请见作话)
  作者有话说:
  “而我们很多人包括艺术生在内,对于美感的认识入了歧途,认为美术馆、博物馆的陈列品方可称之为美,却不见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素朴真拙之美;以为外国的印象派、表现派、立方派、未来派才是现代美,不知中国的实验派、生活派、写实派比西方抽象的现代派更美;以为审美趣味只能得于音乐、美术、文学、雕塑等固有途径,不知运动、劳动、工作、生活中,无不孕育着真实生动的美感,在于你有没有捕捉它们的能力。
  “譬如,一个五毒俱全、败尽家财的纨绔子,最终沦为衣食无着的街头乞丐,无数苍蝇在他头上嗡嗡盘旋,他扑到衣着光鲜的行人脚边乞食,只换来恶声的咒骂和无情的拳脚。这个现实中的人物固然丑陋,可若将他作为雕塑、绘画、音乐、文学的表现对象,借他的形象昭示社会环境的痼疾,提示社会改造和国民改造的必要性,那么这一个现实丑的人物,是否便转化成艺术美的形象?
  “再如,一个家境困窘的青年学子,家里凑不出送他上学的路费,他便只能收起唯一的一双布鞋,穿着草鞋翻山跃岭、长途跋涉,忍受脚上燎泡和血道的疼痛,一直走得筋疲力尽、奄奄一息,当此之时他只觉得痛苦不堪,有个什么法子解脱了才好。他想但凡他还有别的选择,绝不会像个走路机器似的,仿佛走到天荒地老都走不到目的地。这也是可以转化的现实丑,当这个学子学成就业、结婚生子,过上了最初期待的美好生活,就可以站在平淡的现实这头,去远远打量记忆中的痛苦经历,也会渐渐感到它的美了。当然,这个人必须先有个艰苦的奋斗历程。
  “对于一个艺术生来说,美好愉快之事可以提供灵感,其实痛苦难堪的生活经历,亦可借助联觉和想象的联合加工,变成可以供人欣赏的审美作品。而获得审美趣味和创作能力,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体验生活、感知生活。
  “所以,追寻美感体验不能教条主义,不能闭门造车,不能狭隘自限,只从公认的艺术作品中获得审美体验,要打破所谓的高雅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对立,借助丰富的生活经验,积累深刻的感情体验,以唤醒生命中有意义的官感和心动,感受生命存在之美、生活本真之美,与我们时代的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环境等产生联动,探索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的真实世界,揭露假恶丑的同时呈现真善美的哪怕一点微芒,并借助这一点微芒来撼动世界,改造世界……”
  ——————以下是作话的分界线——————
  这个演讲算是女主角学术观点和三观的一次概括。还是你们先看,过几天再放回正文里。
  感谢在2023-03-18 19:09:34~2023-03-19 21:25:2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~
  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:银兰 20瓶;我自是年少,韶华倾负 10瓶;paddy 1瓶;
  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的!
  第498章 世间参差叹造化
  五月中旬, 珍卿开始跟海宁三大唱片公司接洽,从朋友私交跟专业水准上评判取舍,还是选了合作惯的海德唱片公司。唐兆云的丈夫李载文是该公司灌音总监。珍卿从前做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朗读员, 跟他们灌音主任王武云先生合作过,印象中那位王先生专业扎实、态度严谨, 珍卿对他的好印象延续至今。
  之后, 珍卿通过唐兆云丈夫李载文牵线, 跟其灌音主任王武云先生谈了三回, 跟他敲定了名著朗读的灌制计划。王武云先生还是履行灌片主任的职责, 前期负责为珍卿招聘外文朗读员,中期负责帮忙培训朗读员。珍卿作为灌制计划的总执行人,有权利推荐她认为适合的朗读员, 并对王先生遴选的朗读员最后拍板。还要亲自选编名著朗读片段,包括用于培训朗读员的外语材料,她选好再征求王武云先生意见。
  这是珍卿回国后首次独立办大事, 她是事无巨细样样都要亲自把控。
  她开始选读名著材料之前, 跟梁大的庄宜邦、董南轩二先生频繁通信, 获悉他们那的大学生外文程度低,甚至不少外文系学生的英文水平, 还不及珍卿在启明学校的程度, 自然也比不上娇娇这种教会学校的高二生。这让摩拳擦掌预备大干一场的珍卿,有种晋惠帝问“何不食肉糜”的荒谬感。
  珍卿记得上辈子上大学时, 大二就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。这辈子中学几乎全念教会学校, 留学更是进的世界顶级女学院, 她从来没有深刻意识到, 英语在此间普及程度比她想的还低得多。她总以为当下的教育再落后, 考入大学的人外语基础总不会太坏吧。实际据董南轩先生信中所言, 他们大一外国语系二十个学生,竟因为英语水平太参差不齐,按学生程度竟分成了五六组学习——当然,大一英文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,他们外语系学生跟全校学生一同分组,大一英文是跟其他系的学生混着上课的。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